彭建中教授简介 肾病诊治 学术论文 怀念恩师 患者留言 应诊时间 联系我 返回首页
   
 


侍诊赵绍琴先生

 

一代名医 万古流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彭建中
----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赵绍琴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1月30日凌晨6时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先生生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在中医教育战线辛勤耕耘40余年,为培养中医人才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门生遍四海,桃李满天下。
----先生系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曾任第6、7届北京市政协常委,第7、8届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参政议政,为中医事业的振兴与发展出谋划策,振臂高呼。
----先生为三代御医之后,自1934年继承父业,悬壶北京,临床60余年,以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闻名于世。已故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先生曾誉之为 “平正清灵一名医”。尤其擅长治疗温病、肾病和疑难病,在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独到建树。
先生一生诊务繁忙,诊余教暇,笔耕不辍,发表论文数十篇,撰写出版了《温病纵横》、《温病浅谈》、《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选》、《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赵绍琴临床经验集要》等学术专著,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增添了光彩的一页。
----我有幸添列先生门墙,侍诊左右,不间寒暑者10余年,目睹先生起沉疴,愈顽疾,救人无算。三指脉诊辨病源,数味草药可回生, 中医之神奇功效在先生一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先生对我,诚信相待,关爱有加,精心妙术,倾囊相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此情此义,天地共知。师恩如山,无以为报,惟将先生所传授的宝贵学术经验发扬广大,造福人类,以慰先生在天之灵。

平正轻灵一名医
北京中医药大学 彭建中
----2002年1月30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纪念著名中医学家赵绍琴先生逝世周年召开座谈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和校领导在百忙中到会讲话,祝贺《赵绍琴内科学》首次发行,并宣布赵绍琴医学基金成立。
----出版《赵绍琴内科学》和设立赵绍琴医学基金,都是先生生前未了的心愿。在先生逝世周年之际,这两件事得以圆满完成,真正是对先生最大的告慰。集先生毕生临床经验于一书,以《赵绍琴内科学》命名,当属实至而名归。先生出生于北京三代御医之家,其父文魁公曾任清代末任太医院院使(正院长),学验俱丰,名著京师。先生幼承庭训,尽得家传。1934年即继承业,悬壶北京。为求深造,又先后从学于御医韩一斋、瞿文楼和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尽得三家真传。先生集家学与师传于一身,复经60余年临床实践不断验证与创新,在学术上自成体系。是中国近现代北方医学流派代表医家之一。
----作为当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先生不但擅长治疗温热性疾病,而且对中医温病学理论有所发展。其对温病理论上的贡献完全是以大量的临床实践为基础,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的而不断探索的结果。先生结合自身大量临床体会和对中医温病经典理论的深刻理解,针对临床诊治温病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指导意义的独到见解。
----清代著名医家所著《温热论治》提出温病卫气营血治法历来是指导临床辨治温病的大法。但由于理解的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治法选择。例如,叶氏指出:"在卫汗之可也。"人们常常理解为温病卫分证可用解表发汗的方法治疗,以致于高等中医院校教科书《温病学》中也将辛凉解表作为卫分证的主要治法。先生认为,温病和伤寒在病机上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温病是温邪犯肺,伤寒是寒邪客表;在治法上的区别就是伤寒宜发汗解表,温病不可发汗。温病初起,误用发汗解表,则斑黄狂衄,祸不旋踵。故温病不可言表,温病不可发汗。清代医家吴鞠通早就有"温病忌汗"的警示。那么,如何理解叶氏"在卫汗之"的含义呢?先生指出:叶氏所说的"汗之"不是方法而是目的。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故外来肺卫之温邪,可通过清解肺卫,由皮毛汗出而解。因此,温病初起应以辛凉清解为基本治法,这一观点经过先生的反复论证,最终为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温病学》采纳,纠正了长期以来把辛凉解表作为温病卫分证基本治法的传统观点。
----叶氏云:"到气才可清气。"清气法是温病气分证的主要治法。但临床上,卫分证和气分证并非象跨过门槛那样泾渭分明。针对临床上一些中医滥用清气寒凉之剂治疗高热证的弊端,先生指出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清气法。先生认为,叶氏所谓"到气才可清气"有三层含义,一是当邪气未到气分之时不可早用清气法;二是当邪气尚未完全进入气分之时,不可纯用寒凉清气之剂;三是只有当邪气完全进入气分,方可用清气法治疗,但也要避免过用寒凉,防止凝涩其邪,而致邪无出路。先生治疗温病,特别重视给邪气以出路。他认为,叶氏所确立的营分治法"透热转气"不仅适用于温病营分证,也适用于温病的各个阶段,关键在于"透热"二字,即给邪气以出路,扫除邪气外透之障碍,自可邪透热退。先生的这些独到见解,不囿于前人成见,完全得自临床,因而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湿热病是温病中一大类病证,其发病率高,病程较长,治疗困难,缠绵难愈。昔年,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以擅长辨治湿热而闻名京师。先生师从汪师,尽得其传。不仅将汪师所传授的宝贵经验总结为辨治上中下三焦湿热病一十二法公之于世,而且在自身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针对临床辨治湿热病过程中常见的误治总结出四种救治方法。一曰湿阻,二曰凉遏,三曰寒凝,四曰冰伏。究其成因,不外湿热病误服寒凉,或恣食冷饮,湿邪被寒凉阻遏凝涩,所谓"寒则涩而不流",气机阻滞,邪气深伏于里,闷乱昏蒙,呕恶腹痛,舌謇肢厥,诸证生焉。救治之法,视其寒凉凝涩之微甚,投以芳化、辛开、温通、透达之品,温通寒湿,解散寒凝,透邪外出,则病愈矣。先生所示之法,皆得之于临床实践,用之而有验,真造福于病家者。
----中医学博大精深,其最深奥者莫过于脉学。近现代以来,中医脉学著作如凤毛麟角,中医临床之真正研究脉理者少之又少,中医脉学之精华濒于失传,并非危言耸听。先生的父亲文魁公供职清末皇室太医院为院使,长期为皇亲国戚诊病,所凭惟有脉诊耳。故其于脉理尤为精湛,所著脉学遗稿一部,从未见之他人。先生独得家传脉学之秘,又经长期临床验证,于中医脉理有了更加深刻的独到体会。临床平脉辨证,料病如神。尝有妇人年四七,月经稀少,婚后多年不孕。先生为之调治半月即孕。后妇人清先生为之断男女,先生脉之曰:是男孩儿。妇人戏言:我喜欢女孩儿。先生又脉之良久,曰:恐不能如愿,必是男孩。后果如其言。
----先生于80年代将家传脉学遗稿整理补充,著成《文魁脉学》,公之于世。书中颇多创见,其著者如提出诊脉八纲(浮、沉、迟、数、虚、实、气、血)和诊脉四部(浮、中、按、沉),皆是别出心裁,与旧说大不相同,而皆切于临床应用。传统的诊脉八纲(浮、沉、迟、数、虚、实、滑、涩),是指8种脉象,称之为纲领脉。而先生所提出的诊脉八纲(浮、沉、迟、数、虚、实、气、血)是指8类脉象,浮、沉以病机之趋势言;迟、数以病性之寒热言;虚、实以邪正之盛衰言;气、血以病位之浅深言。以新的诊脉八纲统领28脉,可收到脉理明晰,纲举目张之效。先生所提出的诊脉四部(浮、中、按、沉)较之传统的三部(浮、中、沉)诊脉法增加了"按"部,在温病诊断中,以浮、中、按、沉分别对应卫、气、营、血,在杂病诊断中,以浮、中应标证、现象,以按、沉应本证、实质。这样就使得中医的诊脉在深浅层次上更加精细,更加符合临床实际。先生之脉学特点是特别注重辨析并详细辨析相兼脉象的主病意义。在《文魁脉学》中,详细辨析了临床常见的相兼脉象及其所主病机840余条,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堪称现代中医脉学著作之佼佼者。先生对中医脉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70年代以后,先生致力于慢性肾病的临床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把温病的卫气营血理论运用于慢性肾病的临床辨治,以凉血化瘀为大法,配合控制饮食和运动锻炼,进行综合治疗,疗效十分显著。在大量临床实践所验证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突破旧的传统理论的束缚,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观点。先生率先提出慢性肾病应从血分论治、慢性肾病非单纯肾虚论、慢性肾病应忌食高蛋白论、慢性肾病宜运动锻炼论、慢性肾功能衰竭可以逆转等一系列学术创新之说,在肾病理论研究领域居于领先之列。例如,慢性肾病尿蛋白和进食高蛋白食物的关系,按照传统观点,慢性肾病患者出现重度蛋白尿时,应进食大量高蛋白食物以弥补大量蛋白质的流失。这一观点是写在教科书中的。先生早在70年代初就反其道而行之,在临床上采用低蛋白饮食配合慢性肾病的治疗获得较好效果,并提出了丢蛋白忌蛋白的新观点。国际上80年代始有报道,用动物实验低蛋白饮食有助于减少尿蛋白的流失。国内只是在近几年才采纳这一观点并用于临床。先生所提出的丢蛋白忌蛋白的观点领先国际10多年。
----先生的肾病理论与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在临床上得到了完全的验证。患者许某,年40余,80年代中患肾功能衰竭,当时,血肌酐已超过5mg/dl,西医建议尽快进行血液透析,或实施肾移植,否则就会有生命危险。患者于1985年求治于先生,先生为其制定了一个以内服中药凉血化瘀为主,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综合治疗方案。由于患者能够谨遵医嘱,积极配合,坚持治疗,十数年来,病情保持稳定,患者得以正常上班工作。经治西医觉得这样的效果有些不可思议,认为这是一个特例。先生去世后,该患者因遭遇意外的变故以致病情恶化,住进某大医院,经会诊认为非行透析或换肾不可。患者鉴于先前的治疗经历,遂来北京中医药大学肾病会诊中心就诊。根据患者的现状,我们在先生的肾病理论指导下变通施治,经过近1年的治疗,不仅使患者转危为安,而且使其血肌酐数值下降到了十几年前的水平。近几年来,北京中医药大学肾病会诊中心继承发扬先生的肾病理论和辨治方法,救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危重肾病患者,以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了先生肾病理论的正确性。
----先生从医60余年,其临床特点,在诊断方面,注重合参脉、舌、色、症,去伪存真,以求辨证准确。先生尝言:脉、舌、色就是中医诊断的客观指标,一定要把脉、舌、色、症结合起来进行诊断,才能做到辨证准确。中医辨证的目的,是为了准确地把握病机。在明确病机的前提下,先生又特别重视立法,即针对病机确立治法。先生认为,一病必有数证,每证各有其病机。所立治法必与其与病机丝丝入扣,处方用药才能有效。先生所著《赵绍琴临证400法》汇集临床常见病证治法处方400余,以法统方,用药少而精。以治法为指导,遣药组方,不过七、八味,看似平淡无奇,却能愈疑难大证,真有四两拨千斤之效。已故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曾盛赞先生"平正轻灵一名医",是对其医术、医德、医风的生动写照。先生医德高尚,心怀仁慈,志在普救生灵。凡有病痛来求治者,不问贵贱贫富,一视同仁,精心调治。常有疑难大证患者,多方医治未效,辗转前来求治,经先生精心诊疗,无不应手而效。先生虽诊务繁忙,诊余笔耕,数十年不辍,发表有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近百篇,撰写出版了《温病纵横》、《温病浅谈》、《文魁脉学》、《赵文魁医案选》、《赵绍琴临证400法》、《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赵绍琴临床经验集要》及《赵绍琴内科学》等多部学术专著,在现代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页。
----余自80年代初即追随先生,侍诊左右,不间寒暑者10余年,目睹先生起沉疴,愈顽疾,救人无算。三指脉诊辨病源,数味草药可回生, 中医之神奇功效在先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先生之一生以临床为阵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为后学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先生以其宽广无私之胸怀,将其精心妙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师恩如山,无以为报,惟有将先生传授的宝贵经验发扬光大,造福人类,以慰先生在天之灵。值此先生仙逝周年之际,占小诗一首,以表怀念之情。
祭恩师
又是春回冬去时,祝告天公与师知;
基金设立泽后学,内科发行慰先师;
肱须三折成圣手,道从四源为良医;
敢问华扁今安在?杏林深处效可期。




平正轻灵 杏林楷模
北京中医药大学 彭建中
----恩师赵绍琴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个多月了。可是,先生的音容笑貌却依然深深地刻画在我的脑海里,先生那熟悉的身影也常常出现在我的睡梦中。在我的潜意识里,先生仍然和他的病人在一起,仍然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仍然和他所钟爱的中医事业在一起。我追随先生10余年,所经所历,就宛如昨天一般。
----我是在1984年从学于先生的。那年春天,先生给研究生讲授温病学。先生讲课与众不同,不用教材,也无讲稿,娓娓道来,出口成章,尽为书上不载之秘。我深深地为先生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经验和精辟的见解所折服。课后,我径直到门诊恳请先生允许我随师临床学习。当时,我并不是先生门下的研究生,也许是上天注定的缘分吧,先生破例收下了我这个编外弟子。从此,我得以追随先生,侍诊左右,不间寒暑者10余年,目睹先生起沉疴,愈顽疾,救人无算。三指脉诊辨病源,数味草药可回生, 中医之神奇功效在先生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先生是三代御医之后,既承传家学,又得汪逢春、韩一斋、瞿文楼等多位名医真传,医技精湛,疗效卓著。临床长于诊脉、观色、察舌、聆声,四诊合参,见微知著。一患者腹泻数年,诸医均作脾肾虚治,遍尝健脾补肾之剂,然无效。先生诊之,立法清肝泻火,与诸医治法大相径庭。弟子询其故,先生曰:形瘦色苍,木形人也;目光炯炯,肝之盛也;声厉性急,火之旺也;脉弦盛于两关,木旺乘土之征也;况泻势急迫,不容稍缓,经言“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此之谓也。何必拘泥于久泻必虚之说耶!遂处以葛根芩连汤加减,3剂即愈。
----先生精于用药。处方药味少,分量轻,疗效好。一般处方不过6、7味,却能立见功效。用一句“于平淡处见神奇”来形容,真是再贴切不过了。先生友人之妻旅居美国,因产后尿潴留住院治疗半月余,花费美金逾万,仍靠导尿度日。不得已,友人打越洋电话向先生求救,先生沉思片刻,口授一方,用紫苏叶适量,开水浸泡,代茶饮,不拘时。友人妻如法用之,数日后恢复自主排尿,痊愈出院。60年代初,已故著名中医学家秦伯味先生曾在一檀香扇面上亲笔书题“平正轻灵”赠与先生,赞誉其高超之医技,真可谓名副其实。
----先生擅长救治急重危证,有力挽狂澜之功,起死回生之效。一小儿患病毒性脑炎昏迷数日不醒,邀先生会诊,先生处以宣肺展气、疏调气机之剂,服药半剂,是夜患儿解黑臭粪便甚多,旋即热退神清,自此向愈。60年代初,原中国画院院长王雪涛80岁时患重症肺感染,高热神昏,一日下数次病危通知。医院应家属要求请先生会诊。先生用温病透热转气之法,患者迅速转危为安。王老先生痊愈后拿起搁置已久的画笔,作绝笔一幅,题名 “喜鹊登枝”,赠与先生,以表感谢。
先生一生所恪守的是中医的传统和特色,一生所追求的是中医学术发展和创新。先生所提出的温病卫分证不可言表、不可解表,只可辛凉清解的观点已被全国统编教材所采纳;先生关于脉学的真知灼见――提出四部诊脉法和新八纲领脉分类法,是对传统脉学的新发展;先生晚年全身心地致力于慢性肾病的临床研究,独创以凉血化瘀配合控制饮食和运动锻炼的综合治疗方法,救治了大量难治性肾病患者,诸如肾衰、尿毒症患者,甚至一些血液透析者和肾移植后发生排异反应的患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充分展现了中医药治疗疑难病的巨大潜力。
----先生医德高尚,心存仁慈,以普救生灵为己任,时刻把病人的疾苦放在心上。先生常常教诲弟子:病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作为医生应以真情相待。凡有病痛前来求治者,先生不问贵贱贫富,一视同仁,精心调治。每逢先生应诊,慕名而来的患者蜂拥而至,候诊费时颇多。遇有急、危、重病患者,或老、弱、残、幼者,先生必定关照他们提前就诊;时有腿脚不便、高龄老人,或病重不能上楼者,先生必亲自下楼为其诊脉;遇有重病患者乘坐出租前来,或适逢雨雪交加,先生惟恐患者受累而致病情加重,总是让病人在车中静候,自己则顶风冒雨到车中为其诊治。此情此景,历历在目,令人难忘。先生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彰示了一位苍生大医的风范。
----先生仪表堂堂,宽裕汪汪。面对先生,无不肃然起敬,又倍感亲切。每逢应诊,先生正襟危坐于中,弟子依次环列于侧,诊脉、察色、验舌、指证,有条不紊;论病、立法、处方、遣药,一气呵成。先生诊毕,朗朗口述,阴阳顿挫,工整对仗,如同句斟字酌一般;弟子们洗耳恭听,下笔如飞,一一照录;病人则满怀期待,静候于旁。随先生应诊是一种享受,是在一种浓郁的传统特色氛围中去感受中医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识,得到升华。诊余闲暇,先生常常与弟子围坐一堂,剖析病案,讲习医理,指点迷津。先生曾与弟子有约,待他日闲暇,欲率弟子同游昆明湖,泛舟碧波上,谈古论今,析疑问难,师徒同乐,何快如之!惜乎先生已仙逝,夙愿何日能再圆!
----先生一生所牵挂的是病人,一生所追求的是中医学术发展和中医人才培养。在担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和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先生多次为发展中医事业献计献策,为中医人才培养大声疾呼。1990年,人事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在全国开展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先生作为首批带徒的名老中医药专家,完全可以按照国家的优惠政策在其子女中选择学术继承人,但先生没有这样做,而是严格按照选拔条件在其学生中进行挑选。真正的博大胸怀,真正的光明磊落,真正的坦荡无私,真正的古今少有。先生把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拜师的机会和荣耀给了我,同时也把继承先生宝贵的学术经验的重任交付于我。先生的一片公心苍天可鉴,先生的深情厚意我心最知。回忆跟师10余年,先生对我,诚信相待,关爱有加,精心妙术,倾囊相授。师恩如山,无以为报,惟有将先生所传授的宝贵经验发扬光大,造福人类,以慰先生在天之灵,以表弟子永恒怀念之心。
 
电话:010- 65950699;64044241 传真:010-64449586 彭建中教授邮箱:995091676@qq.com